旅遊要搽驅蚊劑 消委會外遊健康貼士【防蚊篇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7/05/17 12:39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5

分享:

分享:

市民多在暑假選擇出外旅遊,但今年3月及4月先後有港人在外遊後感染瘧疾及寨卡病毒等由蚊傳播的疾病,這些疾病暫時未有疫苗,可以怎樣預防?

消委會《選擇》月刊邀請港大公共衞生學院臨床助理教授葉啟明醫生提供意見,除了指出外遊前的醫藥準備外,亦有防蚊貼士:

1. 做好防蚊措施

由於瘧疾、登革熱、黃熱病及寨卡病毒等均以蚊傳播,建議外遊市民做好防蚊措施:

  • 穿着淺色、寬身的長袖衣物及長褲
     
  •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搽上含避蚊胺(DEET)、IR3535或埃卡瑞丁(icaridin)的驅蚊劑
     
  • 依照驅蚊劑標籤資料和說明書指示使用,在有需要時重複使用
     
  • 於沙灘遊玩時,除搽上防曬用品外,亦應搽上驅蚊劑
     
  • 最好選擇有空調或裝有防蚊網的地方住宿,盡量留在室內或有空調的地方
     
  • 若住宿的地方沒有隔蚊設施或冷氣,最好使用殺蚊噴劑及留在蚊帳內
     
  • 如要前往山林地區,應攜帶蚊帳和將驅蚊劑或氯菊酯(permethrin)噴在衣服或蚊帳上,加強保護,但切勿將氯菊酯塗在皮膚上

2. 部分疾病可以藥物預防或紓緩症狀

除了黃熱病在本港可接種疫苗外,瘧疾、登革熱及寨卡病毒等由蚊傳播的疾病暫未有在本港註冊的疫苗,但部份疾病可以藥物預防或紓緩:

  • 瘧疾

瘧疾由寄生蟲瘧原蟲引起,經由按蚊傳播,在全球近赤道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包括非洲地區、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國家廣泛流行。若被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叮咬而感染瘧疾,約7至30天內徵狀便會出現,但潛伏期可達數月或更長。

患者一般會間歇性發燒、發冷、頭痛和嘔吐,徵狀與感冒、腸胃炎等相似,初時難以識別。如未能及時治療,可能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並可導致神志不清、昏迷及多個器官衰竭而死亡。

瘧疾亦可於懷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新生嬰兒。孕婦感染後會增加流產、胎兒或母體死亡的機會。兒童感染後病情可急速惡化,並引致嚴重的併發症及死亡。因此,孕婦及兒童應盡量避免到訪瘧疾流行的地區。

雖然現時沒有疫苗預防瘧疾,但醫生或會考慮處方適當的預防藥物,包括氯奎因(chloroquine)、甲氟環素(mefloquine)、多西環素(doxycycline)或阿托喹酮+氯胍(atovaquone–proguanil)等。

不過,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耐藥性瘧疾,不同藥物的開始服用時間和服用時期亦不同,因此應盡早諮詢醫生意見,以適當時服用預防藥物。

醫生亦可能會處方後備緊急治療藥物,旅客出現徵狀後能暫時治療,但藥物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,故旅客需嚴格執行防蚊措施,減低受感染機會。

  • 登革熱

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的急性病毒感染,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特別是港人常到的泰國、新加坡和日本等。

登革熱病毒共有4種不同血清型。初次感染的徵狀一般持續2至7天,兒童的病情或較輕,只有輕微發燒或沒有明顯的病徵因而未被確診,但若再感染另一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,便有較高機會出現重症登革熱,可能引致嚴重出血(例如牙肉、鼻孔出血,身上出現瘀點,甚至吐血和大便呈黑色)或器官衰竭等嚴重併發症,可導致死亡。

現時沒有治療登革熱的藥物,也沒有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。如在外遊出現徵狀,應盡快求醫、休息和飲水。

服用撲熱息痛(paracetamol或acetaminophen)可以紓緩發燒和疼痛徵狀,但切記不要胡亂自行服用亞士匹靈或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藥,以免增加出血的風險。

  • 寨卡病毒

寨卡病毒感染是另一種由伊蚊傳播的疾病,近年在多個美洲及西太平洋國家和部分非洲及東南亞國家持續
出現感染個案。

寨卡病毒會引發神經系統及自身免疫性的併發症如吉巴氏綜合症。孕婦感染寨卡病毒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,誕下的嬰兒可能會出現小頭畸形等先天腦部異常。因此孕婦和計劃懷孕的婦女不應前往寨卡病毒流行的地方。

此外,由於寨卡病毒可存活於精液中,孕婦有可能透過性接觸而受感染,因此孕婦應避免與曾到訪受影響地區的伴侶發生性行為,否則應在整段懷孕期間使用
安全套。

除了經由蚊傳播疾病,部份疾病亦可以疫藥預防,而市民亦可帶備平安藥,詳見消委會外遊藥物貼士。

【其他熱話】雨後陽光蚊蠓夾擊 20元家居防蚊攻略

【其他熱話】點解會咁痕?小黑蚊大爆發學校公園重災

【其他熱話】臭屁蟲破蛋而出 專家教你滅蟲秘技